祖国历史地理文献述略
作者: 靳生禾    年份期号: 2016- 刊名: 历史教学 关键词: 历史依据 地理总志 地理知识 地理学史 地理志 殷商甲骨文 历史时期 汉晋 地理文献 历史地理 
描述: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世界上悠久的文明古国,古来我国人民的地理知识与我国文明史的发展是相适应的。殷商甲骨文已有大量具有地理价值的地名,在后来的几千年历史时期中,我国地理文献内容宏富,体制斑烂多彩,并具有绵绵数千年的连续性。发掘、研究和利用这些地理学遗产,可资了解不同历史时期我国人民的地理视野,探索祖国地理学的前进踪迹,以及成为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的历史依据。我们古代的历史学和地理学相互渗透,彼此内涵十分丰富。古代地理撰述,以地志和图籍为主,游记和方志更不可胜致。以下按先秦、汉晋南北朝、隋唐宋和元明清四个阶段,举列其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地理名著,附以简单的介绍:
中国古代关于太阳对地理环境作用的认识
作者: 陈瑞平  年份期号: 2016- 刊名: 自然科学史研究 关键词: 太阳 古代 地理环境 
描述:中国古代关于太阳对地理环境作用的认识,历史悠久,记述面颇广,有的已有较高的水平。
古代大河三角洲地理环境的变迁与西汉的河患
作者: 陈怀荃    年份期号: 2016- 刊名: 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关键词: 环境变迁 馆陶 战国时期 北至 地方经济 交通中心 屯氏河 春秋时期 巨鹿 西连 
描述:现在的黄淮海大平原,是由古代大河三角洲逐渐演变和发展而成。在春秋之前,三角洲地貌的某些特点,还是比较明显地保存着。我在《古代大河三角洲的概势及其演变》一文中,已有比较详尽的考证和论述。古代三角洲地貌的特点,虽然到现在还有不少遗迹可寻,但是古今环境变迁确是巨大的。特别是从春秋时代开始,在社会急剧变革的过程中,对这一地区的开发不断加速,由此而引起的地理环境的变迁就越来越显著。到了西汉时代,在这一地区发展到最为兴盛繁荣的的同时,它的消极影响也充分暴露出来,主要的就是严重河患的发生及其对社会的严重损害。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地理环境论——中国古代文艺生态学思想研究之一
作者: 范军    年份期号: 2016- 刊名: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关键词: 《二十四诗品》 变量关系 中国古代文论 文艺生态学 艺术风格 地域文化 辞情 江山之助 环境论 南宋词 
描述:文艺生态学,注重从人、自然、社会、文化等各种变量关系中,研究文艺的产生、分布以及发展规律。强调对环境的研究,是文艺生态学的第一要义。本文尝试从自然环境因素对文艺的影响这一角度,对中国古代的文艺生态学思想作些梳理、描述和探讨。一、地理环境对民族性格的影响文化,作为观念形态的东西,是一定社会生活的反映,有其人文乃至自然的背景。人们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的千差万别,社会生活的多姿多彩,滋养和培育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及地域文化,展示出各不相同的艺术风神。不同的自然环境,会逐渐
中国北方与南方古代文明发展轨迹之异同
作者: 童恩正  年份期号: 2016- 刊名: 中国社会科学 关键词: 古代文明 随葬器物 基层社会组织 考古学研究 小国寡民 历史时代 文化人类学 国家起源 石家河文化 良渚文化 
描述:公元前第三千纪后半期,是中国北方最终形成文明和国家的关键时期。本文运用考古学、历史学、文化人类学、生态学等资料对这一时期北方的龙山文化和南方的良渚文化、石家河文化从地理环境、农作物品种、与相邻人群集团的关系、水利工程的需要、基层社会组织、宗教信仰和政治思想等方面进行了比较,探讨了南北古代文明发展的不同特点及其原因。作者还就老子小国寡民的保守的政治思想和古代南方分散的家庭经济的联系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主要的古代文明发源地生态地理环境初探
作者: 白光润    年份期号: 2016- 刊名: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关键词: 谷物文化 二期文化 四季文化 
描述:本文分析了主要古代文明发源地共同性的生态地理特征,论述了在草原、森林草原环境中产生的谷物文化是人类早期物质文明的基础,具有与自然相协调的干湿两期节奏,以及这种二期文化向后来四季文化过渡的过程。
近50年气候变化对中国小麦生产潜力的影响分析
作者: 田展  梁卓然  史军  Gunter  Fisher  顾婷婷    年份期号: 2016- 刊名: 中国农学通报 关键词: AEZ模型 生产潜力 农业气候资源 气候变化 小麦 
描述:为了定量评估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小麦生产潜力变化主要特征和气候归因,将1961—2010年分为1961—1990年和1991—2010年2个时段,对比分析近50年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农业气候资源变化,并基于IIASA最新开发的农业生态区模型AEZ3.0模拟气候变化对中国小麦生产潜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热量、水分条件以及小麦生育期的变化,近50年中国雨养和灌溉小麦单产潜力增加的区域主要为东北、华北和四川盆地,单产潜力减少的区域为西北和东南地区。中国冬小麦的适宜区域出现较明显的北扩南收态势,而雨养春小麦适宜面积在中国半湿润半干旱的过渡带显著减少。全国雨养小麦总生产潜力减少5%,而灌溉小麦总生产潜力变...
凉山古代农业的初步研究
作者: 游乐业  年份期号: 2016- 刊名: 中国农史 关键词: 昭觉 聚居区 西南高原 畜牧业生产 古代农业 变化轨迹 大小凉山 农业生产 农业发展 基层工作 
描述:西南高原上的大小凉山,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社会条件,这里奴隶制社会一直持续到五十年代初。彝凉山族奴隶社会存在的两千年间,农业发展变化极其缓慢。直到今天,在一些偏僻的角落,仍可偶然发现原始耕作的痕迹。陈述古代凉山农业发展历程,探索其变化轨迹,是本文企图达到的目的。古代凉山是以牧业为主。本文在论述古凉山牧业、农业的同时,兼及渔猎等副业,并叙述了凉山各族人民农业上的交流。本文作者在凉山从事基层工作和新闻工作三十多年(现为凉山日报副总编辑),是彝族历史爱好者。文章富有资料性、现场感。论述可能粗浅,却有一些从当地现实出发的认识和思索。
古代中西地理学思想源流新论
作者: 杨吾杨  怀博    年份期号: 2016- 刊名: 自然科学史研究 关键词: 周围环境 地理知识 地理学史 近代地理学 人文现象 地球表面 古代地理学 现代地理学 思想源流 地理文献 
描述:作为人类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地理知识是同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同时出现的.天长日久,地理遂成为人们认识世界的知识领域之一;而把这种知识记载下来并予以条理化,这便是古代地理文献的出现.古代地理学并不是一种科学体系,而只是人类对地球表面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的记述,以及某些方面的科学预见.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当人们开始将地球表面的自然和人文现象加以系统化并探索其内在规律时,地理学才开始形成为一门科学.近代地理学的出现,依赖于哲学、相关自然和社会科学的发展.因此,近代地理学较晚于其它一些自然科学如天文学、物理学和生物学,以及某些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学,形成于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十九世纪,而在本世纪得到空前的繁荣.
气候变化对宁夏固原地区胡麻发育进程和产量的影响
作者: 李淑珍  孙琳丽  马玉平  徐玉东  俄有浩    年份期号: 2016- 刊名: 应用生态学报 关键词: 产量 胡麻 气候变化 发育进程 
描述:基于观测数据分析了宁夏固原地区平均温度和降水的年际变化,探讨了气候变化对当地胡麻发育进程和产量的影响状况.结果表明:1957—2012年,固原地区年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年降水量呈下降趋势,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3℃·(10 a)-1、-20 mm·(10 a)-1;胡麻生长季平均温度的上升趋势更明显,降水的下降趋势则与年趋势类似.气温升高和降水减少加快了胡麻的发育速度,导致其生育期天数呈显著减少趋势.胡麻播种至出苗期温度每上升1℃,出苗期提前0.7 d;出苗至二对针叶期,温度每上升1℃,发育天数缩短0.8 d,降水量每减少1 mm,发育天数缩短0.1 d;工艺成熟至成熟期温度每上升1℃,成熟期提前...
< 1 2
Rss订阅